浙江臨安五代時期的墓中便有發(fā)現(xiàn)于前后墓室屋頂暗窗中置銅鏡的。另外,在《漢書·霍光傳》霍光死后所用「東園濕明」釋曰:「東園處此器,形如方漆桶,開一面,漆畫之,以鏡置其中,以懸尸上,大斂并蓋之?!挂嗾f明了古人以銅鏡隨葬的習(xí)俗。
銅鏡不但成為古代墓葬中常見的隨葬品之一,在一些小型墓內(nèi)也常有發(fā)現(xiàn)。當(dāng)然,王公使用的往往是制作精良、紋飾精美的大尺寸銅鏡,而一般的平民百姓使用的銅鏡尺寸較小,紋飾屬于普通常見的品種。
在上者以至民間的贈鏡活動,無形中推動了銅鏡制作的發(fā)展和技術(shù)水平,使銅鏡成為精美的日用工藝品,并受到上至王公,下至平民百姓的喜愛。
銅鏡成為「花好月圓」的象征,「破鏡重圓」的故事就是的說明。銅鏡大多是圓的,圓形在古代有圓滿、團圓、吉祥之意,也象征愛情婚姻的美滿。因此在古代,銅鏡就常用作為愛情婚姻的信物,或嫁妝之一,如雙鳳鏡、雀繞花枝鏡、瑞獸鸞鳳葡萄鏡等。唐鏡中的許多銘文就表達了男女相悅之情。
日本學(xué)者梅原末治在《漢以前的古鏡的研究》圖版第八2記錄了一面「徑一尺」的紋飾相類似的四山鏡,因此,《銅鏡圖典》(孔祥星、劉一曼著,1992年)46頁在轉(zhuǎn)錄這面四山鏡時,說「直徑33厘米,而且是構(gòu)圖華麗的四山鏡」,這是目前見于著錄的尺寸的四山鏡?!堕L沙楚墓》(湖南省博物館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著)亦介紹了從長沙楚墓出土的100件山字紋鏡,其中紋飾相似的四山鏡直徑為17.2厘米(《長沙楚墓》235-242頁),與前述的仍相差很遠。由此可見,紋飾如此繁復(fù)與華麗的直徑22厘米以上的大型四山鏡,比較。
銘文鏡雖然沒有華美的紋飾,但其文辭和書法卻為研究者所重視,因為它不但反映了對生活的美好追求;其古樸的字體也記錄了書法的演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