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上,螺螄粉和折耳根一樣,都是一種以“臭味”的美食。但老藝術(shù)家要批判的不是螺螄粉本身,而是那股“萬物皆可螺螄粉”的美食風氣。
螺螄粉不是不好,但當你感受一下所有東西都能變“螺螄粉味”時,剩下的只有恐懼:螺螄粉味青團、螺螄粉味月餅、螺螄粉味湯圓、螺螄粉味粽子、螺螄粉味煎餃,甚至還有螺螄粉味奶茶和茶包......
因為三蝦面講究“不時不食”,只限四到六月份供應(yīng),這還不打緊,三蝦意味著“蝦仁、蝦腦、蝦籽”全靠人手剝,十只河蝦才出一兩蝦籽,能體現(xiàn)江南飲食文化的“”。
當然,人們對白松露味道失望的原因還可能是白松露的矜貴,假如采摘后不立馬食用,它的鮮味和香氣甚至會在幾小時和幾天內(nèi)消失,這一點,和老藝術(shù)家寫過的松茸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把抹茶醬兌水加熱,再加入奧利奧、水果、芋圓等,恕我直言,這哪是擱那打火鍋,分明是想我“死”。濃稠的抹茶、巧克力裹上食物,別說人了,連鍋都撐不住。
甜咸紛爭可以先放置一邊,但酸菜魚真的,想象一下,酸菜魚的酸爽和艾草的清苦結(jié)合在一起,只想喊一句:媽,救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