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畫作偽簡述
有比較才能鑒別。要知道真,知道假。
偽造書畫,歷史甚早。據(jù)記載,東晉時代的張翼,就摹仿過王羲之的書法。六朝時代,已有人員負責(zé)鑒定書畫。宋代開始,書畫作偽流為風(fēng)氣,到了明清,愈見盛行,有所謂“后門造”“臣字款”(以上北京地區(qū)偽造品)、“蘇片”“山塘片”“欽家款”(以上蘇州地區(qū)偽造品)、“紹片”(紹興地區(qū)偽造品)、“揚州造”、“上海造”、“廣東造”以及“詹貨”(明朝浙江詹仲和及其子孫的偽造品)、“長沙貨”、“開封貨”等名稱
改頭換面。作偽者利用舊書畫,采取挖割、揩洗、添款、移款等惡劣手段,變無款為有款,近代改古代,小名家改大名家。曾看到一幅屬于清朝初期接近揚州王漢藻藝術(shù)風(fēng)格的山水樓閣圖,被人洗掉名款,添上劉松年的名字,冒充南宋畫。還看到一幅絹本設(shè)色山水,經(jīng)過裁割、添款,偽造成清初畫家鄭旼的作品。凡是名款被洗掉、挖掉或從別處移過來的,紙絹上總有些痕跡可尋。書畫一經(jīng)裁割,勢必影響通幅布局的完整性,只要具有一定的藝術(shù)鑒賞能力,也是不難鑒別的,特別是后添款的筆跡,墨色往往浮在紙絹上面,容易看得出來。
模仿偽造。同時代模仿的,如明代沈周(啟南)、清代王翚(石谷)和近代齊白石等,本人在世時就有模仿品,傳到后世,鑒別不易。近代紹興有人利用趙之謙用剩的舊信?,偽造趙之謙信札,很容易迷惑人。相對來說,后人仿古人,因為時代風(fēng)格不一樣,鑒別比較容易些。我們工作中碰到的大量偽品,紙絹用染色、煙熏等辦法做舊,藝術(shù)水平較低。有的甚至連真跡也沒有看見過,就瞎寫亂畫,例如1949年前《中華名畫》印出的所謂北宋米芾《白鵝換書圖》,上面有蘇東坡、唐伯虎、王石谷、惲南田等人題字,憑空杜撰,毫無根據(jù),筆墨惡俗不堪,這可算是偽品中的劣品。仿古偽作,水平高下懸殊,1949年前《金石書畫》影印的那幅南宋梁楷《睡猿圖》,好像氣息很舊,實為近代張大千偽造。這里需要指出的,早期臨摹本,如宋人摹顧愷之的《洛神圖》《列女圖》等,雖非真跡,仍有它重要的歷史、藝術(shù)研究價值。
揭二層。把近代書畫在夾貢紙上的筆酣墨飽的作品,揭開來分為上層、下層兩張,利用下層紙筆墨滲透痕跡做假,參照上層紙原跡,添筆補色,再加蓋圖章,冒充真跡。這類偽品,紙面起浮毛,筆墨色彩也異樣,落筆處墨色重,行筆處墨色輕,星星點點,濃淡懸殊,總不太自然。還有些作偽者,利用稀絹本書畫后面的托紙(即“命紙”),經(jīng)過加工,以假充真。
上述六種類型中,容易碰到的是種“改頭換面”和第三種“模仿偽造”。此外,還有利用近代印刷字畫,漂去油漬,添筆加色,冒充真跡的。更有似假非假,定真非真的,例如清代費丹旭的學(xué)生蔣升旭,字畫逼近他的老師,落款“升旭”兩字給人以“丹旭”的錯覺,有人就誤定為費丹旭的作品。在鑒定實踐中還可以碰到不少五花八門的問題,這里就不再一一列舉了。各種類型的偽作,是很好的反面教材。了解它,熟悉它,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辨別能力,進一步做好書畫鑒定工作。
下面再進一步分別談一談時代風(fēng)格和個人風(fēng)格的問題。
我國書畫藝術(shù)有著悠久的歷史,幾千年來一直在變化著、發(fā)展著,它具有特的民族風(fēng)格和鮮明的時代特色。
就書法來說,商代甲骨文、周代金文、秦代小篆、漢代隸書,書體各不相同,時代風(fēng)格一望而知。唐代以來,書體齊備,即使同一書體,時代氣息也各不相同。
繪畫方面,先成熟的是人物畫,山水、花鳥畫要到五代才開始成熟起來。在題材內(nèi)容上,五代以前,人物畫為主;元代以后,山水畫為主;宋代是山水、人物畫并盛時期。在表現(xiàn)技巧上,五代以前,色彩為主;元代以后,水墨為主;宋代是色彩、水墨交輝時期。
書畫藝術(shù)的時代風(fēng)格屬于上層建筑,是社會經(jīng)濟基礎(chǔ)的反映,它與當時的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文化以及生活習(xí)慣、物質(zhì)條件等各方面有著密切的關(guān)系。
時代風(fēng)格的支配力量和制約作用,為我們鑒定書畫創(chuàng)造了有利條件。只要我們把好時代風(fēng)格關(guān),大量偽品就在這道關(guān)口下露出了原形。
根據(jù)實踐經(jīng)驗,時代風(fēng)格既按朝代又不按朝代。唐以前傳世作品絕少,且不談它。宋以后大致上可以分為這樣幾個段落:宋、元、明前期、明中期、明晚期、明末清初(崇禎至順治年間)、康熙年間到乾隆年初、乾隆年初到嘉慶年間、道光年間、咸豐年間、同治年間到辛亥革命后、辛亥革命后到1949年、1949年至今。
時代風(fēng)格由各個時代書畫家的個人風(fēng)格匯總而成。時代風(fēng)格與個人風(fēng)格是共性與個性的關(guān)系,沒有個性也就沒有共性,兩者有著不可分割的聯(lián)系。個人風(fēng)格不能脫離時代風(fēng)格,同時也看到書畫家在歷史上的能動作用。明朝王世貞《藝苑卮言》中說:“山水畫至大、小李(唐朝李思訓(xùn)、李昭道父子)一變也,荊、關(guān)、董、巨(五代荊浩、關(guān)同、董源、巨然)又一變也,李成、范寬(北宋兩位畫家)又一變也,劉、李、馬、夏(南宋劉松年、李唐、馬遠、夏珪)又一變也,大癡、黃鶴(元朝黃公望、王蒙)又一變也?!边@里,既說明了山水畫從唐代到元代幾次重大變化,也指出了大小李、荊、關(guān)等14位畫家在畫風(fēng)轉(zhuǎn)變過程中所作出的創(chuàng)造性貢獻。
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,簽名蓋章作為憑信的一種手段,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。鑒定一件書畫,辨認簽名比印章更為重要。不少偽品,就在簽名的筆法和書法藝術(shù)水平上過不了關(guān)。同時,還要留意書畫家的簽名習(xí)性,例如:元朝趙孟頫字子昂,他在書札上往往署名“孟頫”,繪畫上常寫“子昂”。元朝的黃公望號大癡道人,吳鎮(zhèn)號梅花道人,他們晚年常署別號,不寫姓名。明朝文徵明早期署款“文壁”,后來才改為“文徵明”。董其昌字玄宰,晚年往往書法上署名“其昌”,繪畫上常寫玄宰。明末清初藍瑛早期署款有時寫“錢塘藍瑛”,晚年則很少寫出籍貫。近代吳昌碩早年署款“吳俊”,黃賓虹早期署名“濱虹”,潘天壽早期署名“天授”,等等??匆患?,凡是違反本人簽名習(xí)性的,就得考慮是否有偽造的可能性。審驗簽名,有時甚至可以作為判斷真?zhèn)蔚闹饕罁?jù)。例如北宋書畫家米芾的“芾”,下面是“巿”不是“市”,凡是寫成“市”的都是偽品。曾見清初肖像畫家禹之鼎人物軸,自署“金陵禹之鼎”。其實禹之鼎是廣陵(江蘇揚州)人,不是金陵(江蘇南京)人,一字之差,真?zhèn)瘟⑴?。當然,我們不能單憑簽名來斷真?zhèn)?。例如前面提到的羅聘代筆金農(nóng)自題的《梅花冊》,不能因為簽名真而就認為梅花也是金農(nóng)所畫。無款《臨韓熙載夜宴圖》卷,就是因為上面有唐伯虎親筆題詩署款,而造成鑒定失誤。
鑒”與“考”的作用
鑒定一件書畫,可以用“鑒”和“考”兩種方法?!拌b”就是比較,“考”就是考證。
要比較就得看實物,多參觀展覽;如限于條件,可多看看影印本。要有目的性去進行比較,真跡與真跡比,同時代作品之間相互比,比其同;真跡與偽品比,不同時代作品之間相互比,比其異。通過反復(fù)比較,逐步認出時代、個人的風(fēng)格特征。
許多書畫鑒定家都在“鑒”字上用過苦功,口傳心授,留下不少好的經(jīng)驗。有些經(jīng)驗比較具體,容易捉摸。例如:書法大軸元朝很少,明朝才開始流行;團扇只見于宋元,到清晚期突然又流行起來;折扇開始于明成化、嘉靖年間,明末清初流行泥金折扇;裝裱的對聯(lián)出現(xiàn)于明末清初;明晚期題款中出現(xiàn)“仿某家”字樣;明末清初書畫上款位往往寫“盟兄”“老社長”“老年翁”,清乾隆以后才出現(xiàn)“仁兄大人”一類的稱呼,等等。這些具體經(jīng)驗,一聽就懂,一用就靈。有些所謂宋朝岳飛、朱熹的對聯(lián),明朝早期王紱的書畫折扇,不看實物,便知其偽,就是靠的這種具體經(jīng)驗。